温馨提示:今天这篇文章可能有些“泼冷水”之嫌!
虽然我们经常能够在网站和其他媒体上见到各种"艾滋病貌似马上就要被治愈"了的新闻,但实际上,除了要注意辨别可靠信源以外,我们还要区分三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医学;商业;福利政策。
医学:
来自各种非盈利性科研机构的医学专家们负责医学部分。
他们利用政府等组织提供的科研经费和自己的学识、技术有效地推动艾滋病的治疗和治愈进程,他们最最希望攻克艾滋病、造福全人类的一群人。基本不受外力影响。
但,就算有一天他们研制出了可以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小小的科研机构也必须寻找有能力生产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材的医药公司才能走出将治愈方法推广到全世界的第一步。到那个时候,就要看各个医药公司和各个国家地区政府愿意出多少钱购买研究成果了。医学阶段将艾滋病攻克后,也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商业阶段。
纯医学新闻的特征是:信源大多引自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如《Nature》《Cell》等。
商业:
GILEAD、GSK 等生产抗病毒药物的制药公司其本质就是商业。尽管他们拥有自己的医学科研团队,但却属于利益驱动型,跟非盈利性的纯医学科研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们的医学科研机构若是研制出了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基本上是不会免费、低盈利地与其他制药公司和国家地区政府分享治愈成果的。并且会以此技术全面垄断产业链,向其他有意加入治愈艾滋病的制药公司和国家地区政府收取巨额专利保护费用。
我们之所以经常能看到相关制药公司见诸网端的新闻,大部分是该企业的市场公关稿件。因为他们要不停地分享自己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用来拉动提升公司的股票、市值,给股东们以交代。显着特征就是公司名称的露出,和过于积极的粉饰。
商业机构总是向钱看的,无可厚非。
福利政策:
虽然我们服用的药物是免费的,但干万不要以为这些药品是制药公司免费给你用的。而是你申请吃药的地方政府进行集中购买并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公民福利发放给你的。对于艾滋病高发地区,每年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在这顼开支上支付的可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是居民享受高福利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经济刚刚稳定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巨大且不断增长的艾滋病消费市场,可以想象国外制药垄断企业,因为拥有专利权而售给中国目前几种进口药的报价一定非常高昂。原发研究和量产是需要超巨额经费投入的。而中国的仿制药由于利润太薄,竞争激烈,再加上诸多因素,很难快速的跟上仿制药的生产。持续多年的医改也正在路上,医疗体系也存在着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问题......所以,治疗环节上尚且任重而道远,更不要说治愈环节了。
好在一切总是朝着好的方向不断演变的。目前国内的多种药物组合,完全可以有效地提高 HIV 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
让你们明白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认清现实不是要你们放弃治愈艾滋病的美好希望,而是要你对目前环境可提供给你的药物保持高度依从性,活在当下。
好事多磨,你总要健康地活到"多磨"之后,好事才能来到吧。
有一句话叫做“活久见”,只要你活得够久,什么都能等到。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